层峦叠翠间,山泉叮咚与石蛙轻鸣相和。在柘岱口乡,一群“生态精灵”正掀起乡村振兴的绿色浪潮。依托85.3%的森林覆盖率与优质山水资源,当地创新探索石蛙生态养殖产业,通过技术革新、品牌共创、抱团发展,将深山石蛙打造成年产值超千万元的“黄金产业”。从残疾人创业到十余家养殖户联动,从“单兵作战”到全链共生,这里正演绎着生态价值转化的山区共富新范式。
“石蛙专家”李小华:从伤残失业到年产值百万
清晨,柘岱口乡柘岱口村雨航家庭农场内,负责人李小华俯身查看蝌蚪孵化池,41个水池中,数万尾蝌蚪即将进入变态发育期。“这是最关键的阶段,水质和温度容不得半点差池。”他轻触水流,动作娴熟。
2011年,李小华在杭州务工时意外受伤导致左手落下残疾。返乡养伤期间,他偶然接触石蛙养殖,命运的转折由此开启。2012年,他租赁3700平方米土地创办家庭农场,投身“水中人参”石蛙的生态养殖。
“传统养殖耗水耗力,必须靠技术破局。”李小华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,引进立体养殖技术并自主改造:优化排水孔设计,避免水花四溅,增设独立食台提升喂食效率,打造“鱼蛙共生”“稻蛙共生”试验田……经多年探索,农场亩产值突破20万元,年销售额超百万元。
“幸福柘里”共富工坊:深山蛙鸣叩开千万市场
“我的商品蛙年销一万多只,多亏老李帮忙找销路!”永生石蛙养殖场负责人徐容森感慨。在李小华带动下,柘岱口乡十余户村民加入养殖行列,他们通过“幸福柘里石蛙共富工坊”共享技术、统一标准、共拓市场。
2023年,柘岱口乡整合全乡石蛙养殖户,构建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联盟,制定质量标准、注册统一商标、设计特色包装,推动深山石蛙品牌化。“过去单打独斗,现在抱团闯市场,溢价能力明显提升。”徐容森告诉记者。
据柘岱口乡副乡长周敏莉介绍,当地对养殖主体提供低息贷款和技术培训,并搭建电商平台打通线上销路,目前全乡石蛙年产值突破千万元。
记者手记:在柘岱口乡,石蛙不仅是产业符号,更是一种精神图腾。李小华用残缺之手托起养殖奇迹,折射出山区群众“向绿而生”的坚韧与智慧;从分散养殖到标准共塑,从深山沟壑到广阔市场,一条“生态链”串联起共富共同体。当“幸福柘里”品牌走向全国,这里的每一处蛙鸣都在诉说:绿水青山从不辜负奋斗者,乡村振兴的答卷,就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中。